全球观察:“无幽”方可无忧
原标题:“无幽”方可无忧
在中国,胃癌的发病数量与死亡数量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列第三。幽门螺杆菌(Hp)是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、明确致癌物。2022年发布的一项分析发现,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4.2%,全国约共有5.89亿人感染。临床共识认为,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地降低胃癌发生风险。
(资料图)
“2023全国无幽日《我国12万人幽门螺杆菌筛查报告》发布会”日前在北京举行。会上,应用粪便Hp核酸检测技术的“全国防幽耐药地图”科研项目同步启动。
“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最理想效果是一次根除成功,而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却像‘拦路虎’,会导致根除治疗失败。”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周丽雅表示,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,甚至发生二重、三重或更多重耐药。江苏省泰州市实施的“健康惠民一号工程”,对区域内12万居民开展了Hp感染与耐药调查,打造区域Hp筛查的样板。
“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人类的‘老熟人’,与人类共存了几万年。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表示,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公认的预防胃癌最为重要的可控手段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,把预防胃癌的关口前移至Hp的筛查诊断与根治上,是打败幽门螺杆菌这种“万年老病菌”的可靠办法。
泰州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感染率持续上升
本次发布的《我国12万人幽门螺杆菌筛查报告》(以下简称报告)基于江苏省泰州市“健康惠民一号工程”的筛查检测结果,是国内首次通过粪便Hp核酸检测技术开展的大规模人群Hp感染与耐药情况调查。
报告显示,受检的12万人群整体阳性率为40.11%。分析人群年龄分层的阳性率情况可见,10岁以下阳性率17.45%,11—20岁阳性率为27.03%,提示生活在家庭场景下的未成年人的感染率持续上升;从21岁开始,阳性率显著上升至39.81%,30—70岁各年龄段的阳性率在39%—44%之间,提示普通人从步入社会开始,就应该重视Hp检测治疗及分餐等生活方式的养成。
在耐药率方面,总体人群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53.77%,喹诺酮类抗生素(如左氧氟沙星)的耐药率为51.57%,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为7.70%。
“健康惠民一号工程”由江苏省泰州市政府牵头,医药高新区、高港区组织实施,在全国率先发起并落地实施12万人份粪便Hp核酸筛查。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技术支持。
泰州市副市长叶冬华表示,“健康惠民一号工程”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开展大规模的筛查检测,实现疾病预防和早诊早治,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,减轻医保压力。同时,引导技术先进的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,摸清辖区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比例、耐药情况,发现潜在胃肠疾病的发生率,为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奠定基础。
为使更多地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危人群获益,“全国防幽耐药地图”科研项目于发布活动现场正式启动。该项目拟将泰州Hp筛查防治经验推广至全国,联合全国各地千家医院,通过粪便Hp核酸检测技术开展覆盖更广泛人群的Hp感染+耐药一站式筛查检测,积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相关科研数据。
首战即决战,以治疗为导向做筛查
“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,如果不存在抗衡因素,就应该进行Hp根除治疗,而耐药导致根除治疗Hp的成功率下降。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蔚虹指出,基于药敏检测结果来进行临床精准治疗,根除效果理应高于经验性治疗。
药敏检测方法主要分为2种:一种是通过做胃镜,取胃黏膜标本,在体外进行细菌培养;另一种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,以粪便或胃黏膜组织为样本,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突变,从而推测其表型是否耐药。
专家介绍,细菌培养的方法,在临床实际上存在一定困难,培养的阳性率仅能达到60%—70%,意味着会有一些患者做了胃镜检查,取了组织样本,最终细菌培养不出来,无法进行下面的药敏检测。同时,人们对胃镜存在畏惧、依从性不足,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接受内镜检查存在其他风险,这些都是细菌培养进行耐药检测技术现实的困境。
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可以避开传统药敏检测的细菌培养。粪便检测是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之一,不仅避开了细菌培养耗时费力的问题,也避开了做胃镜检查。本次泰州“健康惠民一号工程”所使用的粪便Hp核酸检测技术,就属分子生物学方法。
“泰州这个研究,可能对今后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提示。”王蔚虹表示,通过粪便来进行检测感染,同时检测耐药,就可以在首次治疗的时候做到更加精准,达成我们一直期望的Hp根除治疗“首战即决战”的目的。
“准确判断Hp感染与耐药情况,能极大提升临床诊疗效率。”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、内镜中心主任杨斌表示,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个性化和规范化,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:从群体角度看,规范抗生素应用,可减少抗生素耐药率;从个体角度看,选择合适抗生素,能提高抗生素敏感性。
以家庭为单位,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
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可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致病菌,还可导致消化系统内/外的疾病,包括消化性溃疡、慢性活动性胃炎、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、维生素B缺乏症等。
《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》提出,家庭成员共同治疗可阻断幽门螺杆菌在家庭中的传播,有助于减少根除后的再感染。《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(2021年)》指出,儿童在家庭内部被感染主要发生在12岁前;父母均感染幽门螺杆菌者,子女感染率为69.34%。
“筛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,是每一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。因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,发生在成年后的相对较少。”田艳涛说。
近年来,国内外的临床观察发现,在高达4%-10%的儿童、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发现了病理性癌前病变,提示在感染率较高的地区,儿童和青少年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早、更普遍。
“有儿童的家庭,成人是应该检测的。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表示,应重视以家庭为单位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念,“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到10%左右,当他们到了50岁以后的胃癌高发年龄阶段,我们国家整体的胃癌发病率一定会降低。”
幽门螺杆菌筛查检测进入2.0时代
张凯表示,随着泰州12万人数据的发布及耐药检测新技术的出现,幽门螺杆菌筛查检测开始进入2.0时代——不但可以居家检测,还可以通过一种方法一步确定两件事:是否感染;是否有耐药、耐什么药。
“检测是为了治疗,如果这一步能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,那对我们以后进行干预可能有巨大的助力。”张凯说。
通过一份粪便样本进行Hp感染+耐药的测定,是技术研发领域一直想实现的突破。此前在技术层面上有2个难题未能解决:一是粪便中的Hp-DNA极易降解,粪便离开人体后,室温储存超过15分钟,粪便中微生物显著变化,核酸发生降解;二是粪便样本中成分复杂,如胆盐、胆色素、胃肠道消化液、纤维、蛋白质等大量杂质,可能影响测定的灵敏度。在粪便样本的DNA提取过程中,PCR反应的抑制物难以快速且有效去除。
“我们在研发上突破了这两个难点:在粪便核酸保存方面,可实现2—37摄氏度常温条件下,粪便样本稳定保存至少60天,使‘居家取样—样本邮寄—实验室检测’的模式成为可能。同时也解决了粪便核酸提取过程中去除反应抑制物的问题,实现了Hp检测灵敏度96.7%、特异性96.27%。”康为世纪董事长王春香介绍,基于这些专利技术,国内首创的粪便Hp核酸检测技术应运而生,并已获批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,正逐步在医院、体检及个人健康管理、流行病学调查等多元场景中得到应用。(熊建)
标签: